新闻资讯

分享互联网行业资讯,探寻网站建设新风向

优化上线付款普遍的保障安全的方法

日期:2019-08-02

  “网络安全现在普遍的囧境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一旦问起责来就逃之夭夭。”李洋打趣地说道。

  李洋,硕士毕业于国防科大、博士毕业于中科院,从2001年就开始研究安全相关课题。现任平安集团首席信息安全运营官,平安金融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他是业界知名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专家,专家头衔包括大数据协同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金融行业安全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行业千人计划专家、中国网络空间安全人才教育联盟常务理事

  在2017年来到平安以前,李洋先后在运营商、金融、制造业、互联网等行业工作出任CIO和CSO等高管要职,负责企业信息化以及安全的相关工作。

  在近20年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中,李洋总结出了保障网络安全的两个关键词“业务”“科技”。

  “安全应该是面向业务的安全。”李洋说。网络安全是一项“伴生技术”,无法独立存在,必须要有具体业务诉求,才能有用武之地。

  以金融行业为例,普遍的保障安全的方法,就是做到合法合规,另外企业还会购买相关安全设备。这样的方式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安全,起到“打预防针”的作用,但却十分机械,而且更多地只能在事后的响应处理上发挥作用。

  “安全,强调的应该是对抗性,就像下棋一样,它是一个博弈,要根据对手的落子,来制定战术。”李洋说,虽然“打预防针”能解决一部分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把安全的事前预防、事中对抗和事后相响应处理有机结合、联动,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做好安全运营。

  实际上,“安全运营”的概念并非李洋首创,李洋告诉亿欧,这个概念由CNCERT提出,“我是在慢慢将国家安全的概念,在企业里面深化。”

  李洋来到平安后,成立了三个部门:集团信息安全运营部、专家服务部和平安金融安全研究院。其中,信息安全运营部就是承担运营的工作。安全运营部将平安集团所有业务单元都接入到了应急响应体系中,未来还将通过可视化大屏,实时反应各业务单元的安全状况,其作用就像军队的作战指挥中心一样。

  安全要强调与业务之间的联动,安全运营部解决了“联动”的问题,但却无法解决不同业务“个性化”的需求。平安集团旗下业务众多,不仅有金融保险,还有汽车、房产、智慧城市等,不同的业务对安全的要求不同,解决方式也有差异,李洋牵头创立的第二个部门专家服务部就发挥了作用。

  “运营部提供的是共享服务,有点像网络服务器,专家服务部是做量体裁衣的工作。”李洋说,安全运营和专家服务相结合,才称得上是一套完整的服务。

  如果说安全运营和专家服务是为平安集团的安全“赋能”,而“要赋能,首先还得蓄能”,平安金融安全研究院就是一个“蓄能池”。

  李洋说,平安再大也只是一个企业节点,只是在整个社会生态产业链条上的其中一环,如果要更好地把保障安全的能力聚集起来,就需要多方参与,“所以我们适时提出了政产学研金介用结合的概念。”

  “政产学研”并不难理解,但什么是“金、介、用”?李洋介绍道,“金”是指金融行业,也是平安的主业;“介”是中介、协会,通过这些第三方机构,不仅能够进一步拓宽交流圈子,也能更好地吸纳人才;“用”是指用户,用户分集团内的用户和集团外的用户,内部的用户就是各个子,外部用户是C端用户,比如手机银行的用户,“安全要让大家有感知,才能增加用户的信任感,以及对我们的粘合度。”李洋说。

  2017年,卡巴斯基实验室和B2B International调查报告指出,全球有40%的企业存在员工隐藏IT安全事故的情况,每年有46%的IT安全事故是由企业员工造成的。既然是不少安全事故都是人为造成的,那是否意味着,网络安全的保障,关键还是在制定规则,更好地约束人的行为?

  李洋认为,规范人的行为的确很重要,但无论规则如何完备,但人总有粗心大意的时候。此外,现在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渗透各行各业,而AI基础框架和算法本身也存在漏洞和缺陷,这也为安全带来新的挑战。

  技术带来的问题,还需要用技术来解决,因此安全的保障,也离不开科技的手段。“从我这么多年从事信息化和网络安全的从业经验来说,其实就是突出六个字科技、安全、生态。”李洋说。真正的科技和安全应该是通过生态更好地驱动业务发展,让企业、社会、老百姓切实感受和体验到科技、安全、生态带来的益处。

  李洋认为,科技和网络安全发展到现阶段,要做到“系统防入侵、数据防泄漏、业务防风险”,就需要搭建一个完善的、能够面向业务的安全保障系统。这个系统不仅能让安全变得可视化、可评估,还能通过分析数据,给出相应的预测和方案。

  据了解,平安现在正在打造的“智能安全运营中心”就具备这样的态势感知功能。今年,平安金融安全研究院联合大数据协同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信通院,发布《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技术及应用发展蓝皮书》(下称蓝皮书),通过收集、整理全球范围内的网络空间态势感知发展情况,展示了态势感知技术及发展的全貌。

  根据蓝皮书,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是综合分析网络安全要素,评估网络安全状况,预测其发展趋势,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给用户,并给出相应的报表和应对措施。具体而言,态势感知平台对风险预测的结果,可以为传统安全设备提供防御指导,为其提供风险预警,提前规划和制订安全措施应对即将到来的攻击威胁;并且能够与威胁情报平台进行融合,从而提升风险研判的准确性;此外还打造了一个统一支撑安全运营的平台,改变以往多套平台、多套系统林立的局面,提升运营效率。

  虽然科技对安全建设很重要,但李洋承认,现在安全平台的建设还不能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

  一方面,现在的不少攻防工具还是基于“黑客”或“白帽”的经验打造的,难以标准化,不能标准化就难以大规模复制,批量化生产。

  另一方面,安全有很强的时效性,对技术的要求也很高。李洋举例说道,就好比一场足球赛,守门员就是守卫安全的角色,球员在90分钟内能不断发起进攻,但守门员是否能挡住球,就在一瞬间,如果无法马上响应,就会出现安全事故。

  “数据中心可以慢慢建,但攻击来了不可能慢慢去处理,这种不确定性和对应对时效的高要求,是目前科技不能在安全很好地落地的一大原因。”李洋说。

  但不可否认的是,未来安全一定需要科技的手段去守护,而且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任意一个小节点出了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造成影响,只有用科技的手段,才能更有效地保障安全。

  而“保障网络安全”常常是说起来容易,企业要做起来却常常不知如何是好,李洋的建议是,要重视基础建设。一方面,在开发系统和应用的一开始,就要开始考虑安全因素,“要把安全做全流程植入,不能后再来补课,这样不仅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而且效果也不好。”另一方面,要考虑各环节的安全需要,以物联网为例,既要考虑到感知层硬件设备的安全性,也要考虑到边缘计算平台、云端的安全。

  科技虽然重要,但李洋告诉亿欧,在他过去近20年从事网信工作的经历中,很多问题的答案不是在技术里面找到的,李洋日常不仅会看网络安全相关的书籍,还会看云计算、金融,甚至人文方面的书。

  “安全需要综合学科的人才,不仅要懂IT,要懂具体的业务,还要有网络安全的攻防意识。”李洋说,只有具备了这样综合的能力,才能对“安全”有更深层的理解。声明:凡来源标明“安防展览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所有未标明来源为“安防展览网”的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安防展览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内容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云智天山”第二届中国安防大数据发展高峰论坛暨2018年度安防行业颁奖盛典

  2020第二十二届东北国际公共安全防范产品博览会暨东北智能交通及停车管理设备展览会

  全球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峰会暨2019第七届中国()地下空间开发大会

  2020吉林(长春)第十八届国际社会公共安全产品博览会暨安防监控、楼宇智能、消防技术、智能交通、警用装备及智能家居展览会

  安防展览网 - 安防行业专业网络宣传媒体法律顾问: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 贾熙明律师
以上信息由常州声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整理编辑,了解更多常州网络公司,优化代理,优化上线付款,单词优化信息请访问http://www.shengguxinxi.com